“说实话,分配到这个案件的时候压力很大,一直在寻求突破口,办案过程中内心也受到很大的触动……”在与闽清法院坂东法庭副庭长叶法官交谈中,叶法官道出了心声。是什么案件让办案10余年的法官发出如此感叹?
案起:案件背后的心结
案件还要从一起信访件说起,在2020年的某天凌晨,王某与前夫陈某行至一公园,期间发生争执,王某情绪激动跳河溺亡。案发后,经公安机关侦查后认为没有证据证实有犯罪事实发生,依法作出刑事不予立案通知书及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对陈某处以行政拘留十日并处罚款500元。面对丧女之痛,王某的父母无法接受该处理结果,始终认为陈某对女儿的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近三年里,王某的父母走上了信访之路,而两家人的纠扯矛盾也愈演愈烈。
2022年7月,王某的父母将陈某告上了法院,提起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之诉,王某的父母认为,基于陈某的邀约、肢体暴力、言语暴力等先行行为及陈某对受害人的救助义务,其对受害人落水溺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过错,其行为与受害人溺亡之间具有事实上的因果关系,要求陈某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在拿到案卷后,承办法官详细查阅案卷,发现案件的症结所在,死者王某与陈某育有两个未成年子女,未成年子女也是该案的权利主体,但王某逝世,陈某成为孩子的唯一法定代理人,而陈某又是本案的被告,存在原、被告主体竞合及利益冲突的情形,孩子的权益该如何保障?在调查案件过程中,承办法官了解到死者王某的遗体仍存放于殡仪馆内未火化,而在信访的王某父母认为若遗体火化了,有关部门则不会重视其诉求,就这样,王某的遗体未得到妥善安置,长时间存放在殡仪馆内产生了一笔不少的殡葬费用。
案中:以为民情怀诠释司法的温度
“结案”容易“事了”难,如果只是单纯办结该案,矛盾依然存在、信访仍未平息、事情还未了结,要真正做到“治已病”,切除“病灶”,还要把准脉、开准方。本着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承办法官决定从当事人的心结入手,法官多次走访双方当事人,面对面交谈倾听诉求,耐心解释案件事理、法理及情理,消除王某父母的顾虑。考虑到王某父母的经济条件及现实情况,承办法官拜访相关政法部门,在两级政法部门联动配合下,成功为王某父母减免一半的遗体存放费用,并为其申请了困难补助,顺利让死者遗体得以火化,并安置妥当,王某父母也同意息诉息访并签署了承诺书。
案终:以能动司法做到实质解纷
回到该起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案件,案件的争议焦点在于陈某是否应承担本案的赔偿责任及赔偿数额。在两次开庭审理后,法院于2023年6月对该案作出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王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情绪失控后跳入河中的行为,是造成溺亡的主要原因,其本人应对该后果负主要责任;其次,陈某与王某因家庭情感矛盾发生争吵后,明知王某情绪低落,还频繁使用刺激性语言及殴打的行为激化矛盾并导致王某情绪失控跳河,存在明显的过错,虽然陈某当场有报警寻求帮助,但仍应对陈某死亡的结果承担次要赔偿责任。结合本案发生经过、过错程度及因果关系等因素,法院确定陈某应承担王某死亡产生赔偿数额30%的赔偿责任。对于两个未成年子女,法定监护人与赔偿义务人主体竞合,而王某父母表示不代表孩子主张权利,民政部门也未提出作为临时监护人参与本案诉讼,故法院对未成年子女获赔份额予以保留。
案件宣判后,法官做好判后答疑各项工作,双方当事人均未上诉皆服判,实现裁判案件“事实清、道理明、裁决公、人心服”。
“当事人均接受该判决结果,矛盾得到实质性化解,压在我心头的大石头终于落下了……”王某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对王某权益得不到伸张的怨,对司法机关履行公平正义职责的盼,这些都让承办法官为之动容。法官不仅要用心办好案,还要用情办实事,以能动司法展现法院的担当作为。